中国的SaaS究竟是好做还是不好做呢

最近在B站看到一位创业老哥说在中国做SaaS究竟算是苦难还是容易呢?我觉得他的角度是比较正确的,也引起了本渣的一些思考。所以就特在周末水上一篇文章,这也算是本博客开立以来最正经的一篇水文了。

狭义的SaaS

首先,SaaS这名词是舶来品,软件即服务的意思。也就是我卖给你软件,顺带把软件的运维服务都做了。这玩意在欧美非常成功,因为传统的IT软件是软件、硬件、运维分开购买使用的,企业自己要同时兼顾这三样东西才能做好公司自身的IT工作。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,SaaS一出世马上就能让不少有较高IT需求的企业省了不少事(成本)。欧美企业信息化比我们早了几十年,人家70年代就开始用计算机来提升工作效率了,90年代大大小小的软硬件都非常成熟了。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虽然从经济意义上是破灭了,但是大量的硬件产能、软件工程师过剩,让云计算、SaaS这样的服务可以让企业、商业再一次信息化升级来消耗这些生产力、产品、人力剩余。

举个例子,如果20年前要上一套SAP的ERP系统,至少需要5000W的预算,因为软件需要授权License、硬件需要IBM的小型机、要找出色的顾问来做实施、还有培养一支有能力的内部运维团队,经过半年以上的不眠不休才能最终上线种套庞大的系统。当中会有Oracle数据库、SAP License、Linux系统、IBM小型机、网络、咨询费、自己的个性化开发、内部成员的培训和项目时间时间成本、每年的运维升级费用,每一笔都是钱,要做的处理的事情特别多。而SaaS因为采取是订阅模式,一般月租、年租这样的方式,只需要每年给一次钱、签一份合同,前面所有的东西都由供应业打包处理好。企业没有了硬件、软件的管理负担,系统打开浏览器就能使用。不用自己去维护保养。不需要担心漏洞、攻击、升级的问题。一家中小型的欧美公司,怎么也要有几套像样的IT系统,现在那些琐碎的维护都不用自己干了,只管用就好了,所以从人力、时间、经济性上非常是合适的。

所以大量系统通过SaaS进行重构和修改。加之欧美社会的体系和工作分工都比较稳定和完善,至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。一种业务可能二三十年的做法都没有变过。基于Email、电话、信用卡的业务体系已经很成熟,所以SaaS有了发展土壤。

为什么SaaS在中国却是不温不火呢?

这里说SaaS在中国却是不温不火,特指的是ToB的部分。本渣从业IT行业也十多年了,单纯从事SaaS行业也有3年了,当然在做传统IT的时间也会有一半时间在做SaaS或云的产品,现在的IT公司谁不想在SaaS赛道分一杯羹呢。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,其实大多的企业更加喜欢OP,即用私有化部署的方式来使用他们的核心IT系统。譬如ERP、OA、财务、HR等系统。

本渣自己总结的原因有这些:

(1)因为对原始数据安全性要求高,这里的安全性有至少三种,即丢失、被盗、被查。SaaS的数据在云端,就好像钱存银行里,但是钱究竟放了在哪里缺不知道。况且这些银行都只是一些小银行(因为国内的SaaS公司体量都以小微企业为主),生怕会丢是肯定。有实力的企业当然可以在银行开一个自己的存储保险箱(私有云)或者自己开一家私有化银行(自己组建IT公司的云服务来服务自己)。但是纯公有云,确实还是让难以放心。

(2)我们的行业变化、技术变革、业务管理变化、市场变化、政策变化实在是太快了。SaaS很难有冲在一线的企业的触觉,随时能感知到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品来适应企业需求。往往都是要通过客户来反推SaaS产品改进。

(3)国内的软硬件和人力成本比欧美要便宜得多,并大多都习惯了用“免费”软件、找懂电脑的员工和会编程的程序员都太简单了。很多时候OP的信息化系统只要稳定不出错,一次投入就能稳定用几年。而SaaS可是每年都要再掏钱才能继续用,并且自己不可控,追责也难。

(4)国内对IT系统的建设,往往都是希望带着个性化的,带着咨询的,带着管理落地,带着场景解决方案的。所以导致本来是卖软件的SaaS公司,更多变成是卖人力,卖方案。国人理解的软件即服务,的这个服务是管理咨询服务,而不是运维服务。甚至大多数企业都把IT供应商当成财务总监、物流总监、生产总监、行业专家这样来要求。

(5)还有的是,因为国内每代人的知识断层是非常严重的,知识和技能过时得很快。正如我很多年前给一家超大型国企上ERP系统,Key User还有1~5年就都退休了,人家手工记账用了30多年,好不容易花了几年学计算机,现在又来整一套复杂生涩难懂的ERP这样全面信息化的系统,人家哪有精力和心思去再学习,可能会用微信语音都已经比90%同龄人要厉害了,不是老一辈的学习能力不强,而是我们都是跑步进入信息化时代,肯定有人追不上。加上有的SaaS产品本年、三个月就上线,大多数根本没有打磨好体验和逻辑。很多时候都需要客户去做白老鼠。凭借过剩的资本输血搞免费、低价手段来抢占市场,根本都还没有沉淀出来多少有价值的东西,可能就被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淘汰了。

(6)大家都想通过抄袭来成功。今年流行JIT的就死往里加入JIT的特性,明年流行OKR就往死里加入OKR的模块,后年流行阿米巴就PPT上线宣传自己的软件能全面实现阿米巴。大家都疲于加入各种“流行元素”,而不打造自己的护城河。绝大多数的软件起初都想做小而美,但是却往大而全去做。国内的市场环境也对小而美的软件公司不太包容,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公司领导层都只想怎样把蛋糕做大。有一个非常错误需求点就是:“麻雀虽少、五脏俱全”,但是客户往往要求这只麻雀能用来耕田。

那国内的SaaS就只能这样了?

本渣认为,从整体来看,国内的SaaS还是做得不错的。注意,这里包含了ToB、ToC、ToG三个领域。因为对成本极度敏感的企业市场,SaaS确实没有多少优势。但是资本宠儿的消费内卷市场就不一样了,国内14亿人的市场,能把任何成本都摊得够低。再有是只要有效果,必要时可以选择不计成本投入来拉动整体发展的政务市场。所以,因为市场环境的不一样,市场产出来的IT果实就会不一样。庞大的资本肯定找最赚钱的地方去,就是个人消费,当然还有房地产、证券市场和小额贷款等。而我们现在同样在IT资源过剩的情况下,生长出来的有外卖、直播、短视频、网上购物、小而美聊天软件小程序这样的产品、电子政务、IoT。而欧美盛行的社交网络、SaaS、极客文化在国内就鲜有发展土壤。以致马斯克都觉得抄微信就够他们发展的了,阿美莉卡还想通过行政手段来吞并TikTok来吃掉这只现金牛+治国神器。

在最近我们有更多重大的科技突破,不需要再继续照搬欧美的发展模式。至少两条新的发展道路,正在争夺世界的话语权。80%的国家都在等待着究竟谁会胜出,当然也有可能是双方都会活得很好,甚至有全世界的会有更多多条发展方向相互争鸣和兼顾的景象。

今天的水文虽然在谈SaaS,但是要看清楚情况还是需要跳出SaaS这个概念。看看国内正在发展和酝酿的究竟深什么新事物。用我们自己的理论来解析和引导自身的发展,用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来警醒自身。